先把兩個向度展開的講台上,看清楚勵志書的效應有哪些問題,造成每年超多勵志書出版,但是社會卻不會因為這些勵志書而減少社會事件報導、增加正面報導。

在開始前希望大家看過“文化創造人性黑洞”那一篇,如果沒有簡單的介紹前言概念,書籍的基礎是文字的組合,文字或語言的表現方式除了文法分別,還有動態與靜態的差異,在文中我嘗試攤開語言型態適用的虛實環境,避免單一語言創造意念與閱聽的干擾與失效。

時間是第二個重要的關鍵因素,因為大家都熟悉但都不熟練,所以放在第二個做補充,時間具有唯一性,此時此刻你在看我的文章,就只能眼睛盯著這些字,等一下你要做什麼,就只能做什麼,隨著我們的付出,在時間與現實的激盪,我們會獲得熟練、累積、深度的技術、能力,問題是這些能力是否為你的目標所需要的?還是投入太多過猶不及在情緒、別人的要求身上?

勵志書通常都表現方式有:誰應該怎麼做、跟他這樣做可以、今年就買這一本、真人真事、幾天就可以達到等等,在語言邏輯上都是單一方向的靜態語言,簡單說就是面對超過三分鐘就可能失效的承諾,或是看完三十分鐘左右就會回到心智原點,可能過著跟之前的生活一樣的現在的生活。

拆掉語言的糖衣後,還有一些特殊材料需要酵素作用、轉化,才能成為自己轉變的重要基石,就是看見對方從0到1的過程,而不要只看1,然後複製這個“1”在自己身上,要知道有心理學家做實驗,讓學生知道與不知道著名學者的過程,決定了學生是否擁有覺得自己可否超越對方的信念,最恐怖的是作者說“我曾經跟大家一樣...”,閱聽眾瞬間覺得安心,想說“那好我就跟你做一樣的事情就好了...”,最關鍵的永遠不是他的行動,而是那個態度堅持、情感掙扎、理想思辨、資源整合的過程,因為這些抽象的經驗可以完全套用在自己身上,而不只是做任何像他一樣“做自己”的行為。

“做自己”為什麼是重要的事情,因為做別人是不合邏輯的,或許因此可以讓大腦不用任何邏輯判斷,但是連帶的也沒有表達情感的機會,所以有一本書叫“被討厭的勇氣”,被被討厭的人討厭不需要勇氣,這些反抗也都是理所當然,真正的勇氣是面對自己喜歡、在意的人,脫離他們善意又廉價的建議,只要不偷、不搶、不殺人、不犯罪,他們對你的理想多半可以接受,如果做到像是勵志書的作者一般,被歷練到透徹事情、累積深厚到有第三方有力認證,重要的親友沒有理由拋棄你。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為什麼“做自已”也還是重要的事情,因為社會越多樣性,就越能適應更多挑戰、改變,像風箏飛越高就越難墜落,在多元產業的現代,除了金融商品連帶地信用週轉問題外,一間大公司破產未必可以再次掀起之前的全面性金融海嘯,可能只有特定產業聘雇出現留職停薪、無薪假、多人解聘的狀況,同時社福機構因為許多人堅持自己的角色、看到都需要,提供輔助轉型、緩衝,讓個人生活動盪更小,只要每個人的生活範圍越大,越有機會遇到別人給你機會,隨著自己的堅持在這個充滿歷史的社會,可以找到許多資源、人脈、紀錄,讓夢想、理想更容易達成。

在我眼中“做自己”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當一個無可取代的社會機轉、小齒輪,銜接自己對生活、看見的需要、專業的知識之間的藍色海洋,做獨特商品可以找到立志行銷的人幫你,做專業網紅可以找經紀公司、剪輯技術人力輔助,與其悲憤的重新發明一個輪子,不如回想到自己上次使用這個輪子出現問題的狀況,加以研究改進、行銷包裝成為新的產品,為我們土地上更好的生活水平一切努力。

最後我不覺得我們需要更多努力,而是研究清楚自己的生活到底要怎麼度過,每一個作者都有一段時間累積的經歷,當我們收到那份熱情、冀望時就可以行動了,而不是慌張的打開另外一個作者的經歷,哪怕第二為作者的地位沒有比第一位作者的高,也不可能在閱讀中獲得任何改善的累積,除非開始行動,就遇到另外一句話“方向比行動重要”,其中的方向是指自己計畫的經驗、對持有夢想的所有基礎研究、對自己時間投入的堅持與成果改變,而努力則是在計畫中每個環節裡面留下的汗漬,是汗漬很多所以成功,還是在個環節都有足夠的認知、肯定、自信,才能獲得別人認可的成果?

結論勵志書不用看太多,如果看太多一定是你沒有看懂,或者作者編輯的目的是更多讀者,而不是更多被改變生命的人,開始改變生命一定需要之前沒有用過的方法,或許你知道、或許不知道,所以下一本會是工具書,而工具書的銷量證明了台灣勵志書市場的成果,而三心二意對夢想基礎的累積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帽客鞠躬,感謝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