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提出語言的三個元素:邏輯、關係、感情,我們文化上非常期待人專注在邏輯的層面做溝通,不管是外國電影的西方文化、還是東方影視戲劇、教育,但是最後總是各說各話,丟下一句欺人太甚就走了。

不知道在背多分的教育環境下,所有題目只有邏輯測驗,造成畢業生 多半只知道邏輯,但是每當衝突發生,當下的反應絕對不會是分析對方的行動邏輯,而是感情的瞬間回饋,眼淚、憤怒、歡笑等等,這些有因果脈絡卻未必可以用邏輯來解決、調整,造成負面情緒持續被邏輯一直壓在眼前,就是俗稱的鑽牛角尖!

如果第一時間傾聽、安慰、擁抱等提供安全感,可能獲得對方情緒上有效的宣洩、轉換、調適,然後才有可能進入一步處理邏輯、了解脈絡原因,但是這套動作又不適合在一般的閒聊,因為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定的主體性,在聽過這麼多次“做自己”、看過那麼多個人主義色彩的作品,沒有人願意隨便被人用邏輯壓制、然後修改行為,所以當閒聊時候的抱怨、描述,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對那些人事物的關係程度。

當對方說我給誰幫助過,是在說明自己的能力、跟對方在天時人和地利之間的關係,最大的核心盼望是讓你跟他一樣被對方改造、求援,如果沒有這樣的需求,人就會依循文化歷史的經驗去判斷你的未來,可能會跟哪個故事一樣,如果有我的幫助可以更好等等,問題是我們都忽略了一些本質,這斷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延伸基礎。

能力、經驗、本質

隨著時間的經歷,人可能在執行任務獲得能力、獲取資訊累積經驗、由心而發值得探索與擁抱的本質,其中能力不只是任何技術認證,而是知道自己不管有沒有別人的認證可以做哪些事情,或許有的生疏,也許有的熟練,但在二元單純的世界可以就是可以。

關鍵是自己給自己的能力標準,卻未必是別人認為的能力標準,像我以前覺得很多國高中生為了把妹都去學彈吉他,結果不是這樣,讓我連彈擁抱這首入門都可以算是會彈吉他,所以有可能從別人的角度獲知自己有其他選項,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經驗、別人介紹的資訊,成為一份覺得在你身上可以使用的經驗、實踐的建議。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太多管道可以獲得這樣的經驗,如果不收斂分類會沒有時間看見自己的本質,就是自己想做的、瞬間會做的反應、自然的情緒、親疏的關係,這些現象是組成真實自己的成分,誰都無法接受立馬180度的改變,但隨著時間與資訊的累積,可能有更多種解釋、應用的合適互動產生,關鍵在於態度的生命基礎,像是:關心與被關心、快樂與分享、難過與釋放等等是否已合適的調適,這不完全是自己的責任,因為沒有水的土地不可能長出植物,但是自己始終是一種動物,也像不斷成長的植物,都是需要環境支持的存在。

本質在心理學有:本我、自我、超我的相關研究,這裡比較在意自己本質的重要性與被批評時的反應,如果忽視自己的本質,基本上活著就是當爛老闆的奴隸、整體悶悶不樂、工作及其麻木,這也顯示我們的本質是:認識自己的無知而不斷學習,每個特質都有他們的生命基礎,像是安靜的人可能習慣/喜歡觀察、活潑的人可能當/爭取意見領袖的機會比較多、迷糊的人可能有太多人在照顧他等等,知道狀態後就有可能在自願自我訓練的情況下部分調整,但是除非你有超過一輩子的時間,不然不可能完全轉變自我習慣、知識,也不可能這一輩子就是一個死樣子,固定吃太好會胖、吃太差會瘦,怎樣都不會是現在的體態了,然後懷念不可能回到的過去,而沒有時間去實踐再現的所有細節,造成回不到過去的宣言實現,然後覺得對人生束手無策。

事實上人生/職涯/體態/健康/家庭/愛情當然不是束手無策的,只是在現代的文化中我們沒有學到改變的方法、過程、代價,所以覺得那種東西不存在,只要拼經濟就可以幸福美滿了,只有少數信仰團體能夠提供這種經驗價值支援,這也是為什麼信仰一直存在政治、文化核心的原因,所以“經驗”經過時間考驗存活下來,出現在你的眼前,是種意外奇蹟也是種歷史必然,其中可以順藤摸瓜的找到更多描述、評價、代價,進一步的衡量持續困境與轉變之間的成本,至於效益能讓你更快樂的永遠是最昂貴的收穫,很多時候這種收穫叫做能力。

現代的台灣教育給大家普遍的經驗是:彼此競爭、快速淘汰,造成對自我能力標準的不斷提升,問題是不達標準不敢表現,結果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能力高於別人給予的評價,在於說自己的表現在別人眼中就是那樣,當然也有一些在管理階層不斷監督評價別人的人遇到一種困境,就是觀察麻木化認為下一個會更好,哪怕只是順順的配合主管業務,也只是一個可以替代品,但是每個人進來都要在訓練、磨合,這段時間是跟正值之間有收入落差的,隨著流動率會侵蝕公司收入能力的,最悲哀的是最初薪資與正職薪資無差異時代價最大,但是在簡單的報表很難凸顯這樣的成本,更不用說解釋486團購的營業奇蹟。

我想與人合作、交流,不只是看對方功績、能力,而是看見對方的本質、態度,因為這種人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調適自己,扛住你的情緒找到事件轉機,帶動團隊氛圍脫離負面循環,更不用說用此為標準可以快速篩選冗員,調整組織體質、文化,讓高速適應能力的團隊找到自己最適合的市場定位,而不是在一連串害怕打臉、重情面之間,放爛一大堆改革政策。

回到個人社交,態度會聚集很多心思、腦力,如果在意可能就會堅持糾纏、流淚悔改,不在意就是套用公版、穩如泰山,好像自己只是一個沒有意識的物品不會離開一樣,說什麼都不負責任、隨便,連帶自己的腦袋的記憶能力用缺乏運用就盡廢退,雖然一切都有轉機,但是不能給他太多機會,也不讓自己受到太多傷害與損失。

最快改變自己態度的方式就是模仿與實驗,簡單來說就是好奇心學去動手做,所有心態都像種子一樣會隨著實踐長出生命基礎,在心靈草原之間互相競爭,但是不會完全消滅對方,卻讓對方的代謝物、枝葉成為新物種的營養,這也符合李宗盛說的“每一步都是對的路”,世界上沒有死標籤說什麼就是多少錢,在不同的時間、環境自然會有不同的標價,是時候拿回這個標價的能力與擁抱別人的經驗,發揮自己本質光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