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齒輪」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經過工業革命的今天,在台灣許多工作追求快速、準確,同時給予最低工資、最高工時,在生活緊繃的狀況下成為一個單純的齒輪,這種狀況如果有更好的設備規格,一定會被汰換,從此一個工作者的生涯就會遇到重大、劇烈的衝擊。
 
隨著產業別的不同工作內容,會有不同的衝擊,我們從勞力機械化與產業的階層需求做分析。
 
勞力機械化
優勢
速度快、品質穩定、擅長處理重複性或搜索性工作
缺點
架設成本高、需要保養、升級汰換成本高
 
重複性高的工作內容:固定的表格處理、固定的重複動作
衝擊大部分製造業生產線人員、服務業部分行政工作
 
搜索性高的工作內容:有前例的重複應用、資料翻找
衝擊報導人員、醫師診斷、部分文件處理業務
 
架設成本高造成不可能快速大規模汰換,不只是處理購買裝設的問題,還有員工調任資遣的問題。
 
如果延續工業文化,升級就是丟掉舊的換上新的,那造成的三年成本可能比員工加薪還要貴。
 
這些病因產生的病徵是什麼呢?
 
在前述條件中,假設員工在低薪環境下為了生存,時間都在加班上面,沒有時間、心力做自我充實,以及接受到適當的轉職訓練,像是操作員晉身品管、維修,或是身體勞動轉換成心理、美學、知識勞動等無法被機械快速取代的職業,最後成為待業人員,到用盡儲蓄成為街友。
 
之後的故事會是什麼?
 
記得之前利比亞難民新聞,在歐洲許多國家都懼怕太多難民進入衝擊治安、產業問題,轉換回當下的條件因素,就是許多的勞工從安穩的工作,成為產業難民一樣會對當下的政治、治安產生很帶的負擔。
 
在民主環境中,創造一群人有共同背景,像是二戰前的德國,最後產出希特勒?
 
提高仇富勢力,仇富最具指標的社會反應就是華人紅衛兵時期,最後窮人認知的力量低於富人的武力才換來平穩,或許最愗窮人消亡,只剩下富人在尋歡作樂,這一段如果實踐出來,絕對是幾個月到幾年的衝突抗爭,因為富人在當下的結構永遠是少數,作為緩衝的中產階級消失,只剩下巨大無法互相溝通的兩個利益衝突群體。
 
解決的方式,在前述條件中強制排除的緩衝機制,職業轉換教育同時保障生存條件是第一方案,最大的問題是待業者年齡與產業轉型速度之間的關係,如果轉換率低就不會有職業空缺,年齡越高越在身理與心理上拒絕學習與降低成效。
 
上述保障生存條件,本身也是一個方案,就是無條件基本收入UBI,由政府在財政上重新設計,調動資金給民眾保障生存條件的額度,在台灣不考慮水電瓦斯,只有吃住瞎猜要一萬多,問題時怎麼把錢分到需要的人手上,還有如何讓部分低學歷、自制力的人用到讓自己更慘的資本陷阱上。
 
再來是重新建構社會價值系統,往機械無法取代的產品做價值建造,提高價值就會增加從業人員,進一步的建立價值競爭,而影響整個產業,再從生產鏈逐步向上影響,其中台灣社會最重要又缺乏的價值系統是:公民、美感、榮譽,媒體到政府、教育體系的整體協力才有可能達成。
 
價值是基於自己感知與現實的需要,接受別人提供的服務或商品,最後結論的一種量化感言,自己的需要從情感、時間、空間到技術等等,其中情感價值最難被機械取代,也藏在許多服務的過程當中,只是因為無法量化而被工業社會取代,卻在資訊社會重新挖掘。
arrow
arrow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