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政治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全解要上大學加研究所才能擁有自己的答案?起碼會有這幾百年人類所蒐集的解題攻略,帽客我說要在這裡快速讓人了解感覺口氣太大,但是這是必要的嚐試,不然之前我作為工科學生根本沒辦法跟別人討論政治,就只能跟著媒體說誰好誰壞。

政治之所以複雜,因為他本來就來自複雜的環境,起碼現在的環境讓它很複雜,它要負責處理所有人的意見、資源,當群體中的人發現個案想要變成通例時,需要訪問、解析個案構成因素,需要尋找替代資源實驗相似的結果,光研究這個問題的時間花費,不是用在工作存錢養家這就是政治議題了。

另外不知是華語文化守舊,還是藝術感性跟規矩理性的拉扯,明明越來越多的因素交匯,創造許多新聞、創新,卻期待用舊有的語言去整理這些現象,然後在討論中雙方背景語言學習脈絡衝撞下,我們學會妥協。

哲學討論中有一個概念叫化約,常常用在政治語言,像是當初只要不同意藍色國民黨就是綠色民進黨,不管為什麼A事情上面遇到什麼經歷,決定跟國民黨很像、相似、一致,被化約在藍色支持者,但在Y事情上遇到另外的遭遇,決定跟綠色民進黨很像,又被叫綠色支持者,到底是藍還綠?台灣政治只剩下這個統獨的光譜嗎?那經濟光譜、性別光譜、父權女權光譜、民主光譜、幸福光譜等等場域、層面呢?

事實上還有一個橫跨所有層面的物理現象:時間,在時間的推衍下科技改進、經濟改進,就建立了法律制度,在經濟篇討論到公司規範,在人與人之間有民法,對政府運作也有許多規範,這不只是為了責任分配,更是為了效率提升,但是很都多民眾覺得自己的問題沒有好好的解決,只要了解系統思維的人絕對不會持續用沒用的方法,甚至會去蒐集資料、順藤摸瓜的找到相關單位施壓,而不是直接跳躍到要首長親自駕臨才能解決?

在台灣是定期選舉推出各階層首長、民意代表,作執政施政、執行監督雙軌運作的政治系統,在柯文哲挑戰市長前,只要政黨推出候選人後面就是金主、企業公關費用直接轉到參選人手上,以至於可以灑錢亂插旗租宣傳車去選舉,在政黨當時品管的標準下,許多經濟、統計學很差的人就上去了,以至於2018政府又出現許多沒有學識基礎的政策或宣傳。

這個問題不只是候選人的問題,也是投票者的問題,只要把票頭到對的地方,資質不足的人無法當選,有機會把原來難倒那些次貨的問題迎刃而解,所以自己或別人要一定程度的記錄哪些執政者言行失當,另外說到金主政治,看到一堆旗子來選的,大概腦大都活在10年之前,選上讓台灣到退10年剛剛好,更不用說圖利財團的償債任務。

最關鍵的是看到參選人一直提惠民政策,到底要怎麼檢驗?我忽略參選人說多愛土地、鄉親所以出來參選,除非像柯文哲說被國安局逼得出來選之外,多數人都是千篇一律可以忽視的陳腔濫調,所以讓我們專注在政策比初衷更為理性,任何專案都要有足夠的知識基礎、執行資源,但是專案的開始卻未必全部到位,如何一一解決?是否有關鍵人士站台背書?是否決心改革執行的系統,以致於資源效用最大化?如果以上兩者都沒有,不要懷疑這只是候選人腦補的政策,多半世白日夢看看就好。

回到更基礎的價直討論,到底什麼是民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為什麼?因為這個主人有投資這家公司/政府,而人民到底投資了什麼呢?信任政府、權力交託、稅務支持、犯罪受罰等等,我們真的有能力支付這些價值嗎?在現階段台灣工時規範是多數人絕對不可能作到的,甚至許都多人避免成為月光族就要投入多少時間工作,怎麼額外支付時間去執行那些價值?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就自己受到影響的政策提出別人無法否認的一個資訊,就是自己的情感反映適量的表達,再來選擇自己專業或熟知的政策去回饋資訊,最後學習更多知識去協助政策推行的健全、有效。

反過頭來民主的對手是誰?號稱共產主義執行者的共產黨?還是用少數人掌握大部份數據去作群體判斷的精英式假民主專制政權?剛才提到了工作時數加上知識門檻,還有系統風險,但是有些人只看忽視到統治領域、人口量差下的資源比較,阻止自己成長的永遠只有自己,讓想像力、觀察力設定限制,沒有讓他們展現自己價值,便永遠不會知道他們多珍貴。

起碼我很好奇專制統治怎麼可能管理13億人口的問題,假如一個層面的問題,每個人都表達意見,最後要把意見蒐集到一個人身上作決策,可能需要6次統合會議,每場會議要20幾人全員到場,然後再把決策執行下去,在把資源調度下去,外加中國人那種被文化大革命、紅衛兵教育出來的文化素質,用大公司運作來看,目前位階式 執行長/總經理/董事長+副總經理>(資深)協理+(資深)經理+(資深)襄理,要滿足每層會議20幾人只能滿足3個階層,就已經讓基層員工不懂總經理心思,更不用說讓總經理瞭解每個員工的本益比,這還只是一個層面,要知道人活著吃喝拉撒食衣住行等起碼4項,要達成理想管理需要花費多少成本?而單一人決策會作出多麼偏頗、片面的指示,在未來遭遇國際情勢、科技發展變遷,直接遇到轉不了彎或是末端神經低效率的改革,最後把多數人民工具化絕對是對人性的野蠻,缺乏對身裡還有心理需求得滿足,也許等到解體到相對少量的政治群體才會改善。

說到這裡要更近一步好奇政治價值只能存在民主、專制嗎?在藝術界有慾望結構說,在心理學有基模理論,說明人的觀感具有歷史性、可變性、適應性等等,不是單純照課本、傳統論述、國族理念上面化約所有民眾區隔,在每個人不同背景、價值觀底下,每個觀念都是有價值的,不然布萊德彼特的末日Z戰那個第十三位首領力排眾議建立高牆阻喪屍,讓主角有裡解病毒的機會跟空間才有完美結局,再看看長江三峽大壩淹過多少文物地景、耗費多少人力物力,真的是成功的建設嗎?了解個體價值後或許在群體量級越高會有出現價值重疊、相近的狀況,這也是統計學說假如採樣數到一個程度,加權過後可以得到母數同樣結果,問題是我們應該依循資訊不發達時代的傳統與論,去討論、建構、觀察當代政策佈局、民眾需求嗎?還是停看聽定期檢驗一段時間執行承諾的民眾反映?

最後回到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這是目前最簡便去分類人一生追求方向層級變遷的理論,從底層的生存、安全、社交與關愛、尊重、到最高自我實踐,或許是從實質到抽象的行為方針,起碼說明國族放在尊重、自我實踐層級的問題,當人在意生存、安全、社交時根本就是屁一樣的存在,但是執政者在滿足人中低層需求實,也是在建構、引導高層次價值觀偏好的機會,但是之前教育1就是1教出一堆一字不漏、一字千金的與論文化,連設定兩極端後建構中間光譜0.9~0.1的能力都沒有,被自己傳統定義上的強者玩死只是剛好而已,在破壞式創新炒過多少年的現在,多少個轉彎幹掉原來產業巨頭的案例,多少踩著傳統公司商業模式弱點的案例,在低競爭的環境下這些案例也都是屁一樣的存在,以至於一船漁網中的沙丁魚回港死掉八成,除非那漁網裡面有一個鯰魚般的存在,而這就是你這位讀者的機會。

傳統政治說我們要參選才是參與政治,要獲得多少人認同才是參與政治,事實上只要跟身邊的人討論資源分配、意向理念,你就是在實踐個人政治,不管在工作、運動、興趣、國族任何層面,最後在選舉期間作最大的體制改革、和平更換領導人,不敢說馬上就會有好轉,起碼會找到不同的氣象,或好或壞就是另一回事了,也不是短時間可以確定的事,所以就放著給它爛?還是即時監督、緩不前進?決定在你了,畢竟政策的誕生從策劃、環評、預算、執行、檢討,只要不隨便放棄斷頭、逐漸累積經驗,多半可以創造成功的政策成果,這也是我們對政府最期待的部分,對自己也會有很棒的收穫,共同努力。

arrow
arrow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