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昨晚看了一部老片,是兩千年的國片"天馬茶坊",清楚地描述國民政府軍來台前後的風格差異,一個穩定的治權被挪去,換來動盪中的治權,不是說日本就比較好,先認知到台灣與日本經過一番爭執後才歸於平靜,那些爭執無法像我們面對國民政府依樣可考、鄰近,當年依樣有人為遠景忐忑,有人覺得手上有錢度日無虞,政治、政府、政權跟市井小民之遙遠,跟手槍炸藥之靠近,促使了當年的228。

    很難相信在之前有多大的陰謀說軍隊來台是為了消滅台灣知識分子,一切就像318一樣,一個小衝突引發眾怒,當時緊密的在地關係、緩慢的資訊傳播、迥異的生活步調,逼迫政府盲目採取最有效快速處理方式戒嚴、滅口、警告,如果要究責應該找當初讓心生歹意共產黨快速走向對立面的事件,以至於在中日戰爭後還有國共內戰對國民政府軍的血腥錘鍊,在這個仇日又仇共的情緒中不把台灣人當人看,把出頭的多數是知識分子、長者給血腥挪去,自此台語傳承文化與日語認識知識的舊軌跡止步於那幾年,成功將人民的膽子、知識壓縮到跟長期抗戰到精神問題的政府接近,在這段權力收攏的過程,同時催生、鼓舞了虛假的官場文化,更讓台灣不熟悉的普通話成為多數語言,就算這不只困擾原來台灣居民,還有不少非母語的官兵。

    在國富論、馬克思主義、民主主義早已存在地當時,掌握的人有多少是具有決策權力的人?甚至非軍人?畢竟當時戰爭背景軍人更受重視容易掌權,卻未必有成熟的政治哲學,除了排除異己以外更海量的思維,所以在當時的政治正確中,不只在政府執政者內竄行,也在現在的長輩、受害者後輩中瀰漫,問題是沒膽包容缺失的意識形態,注定想挖對方牆腳,卻又不准人挖自己的,就看權力的能量誰贏誰垮,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民國政府基礎在民主主義上面,經過少數菁英的推波助瀾經過層層考驗確立在台灣運行,這讓當時紀錄總是有機會可以被公開,根據現在的政權走向,如果新一屆總統任內未公開,應該也會成為下一屆選舉的議題之一,畢竟有人收攏了這些議題覺得自己可以當此大任,最大的困難是遺留下來的長輩還抱持長者正確概念,許多人無法理解非親非故的群眾正義到底是啥,也沒有學過如何處理消彌自己造成他人的傷痕,還有現代知識分子在高度獨立的知識領域中無情規範,跟看到外國面對二戰追溯正義的複製渴望,到底是誰在無理取鬧?

    為什麼一定要轉型正義,簡單看一個人是否慶幸自己的出生、成長經歷就知道,就跟一定要追訴或處理家暴的經歷一樣,就像必須處理有人在偷雞摸狗自己卻苦哈哈一樣,就像總是無法信任別人甚至自己一樣,在老一輩思考覺得過了就過了,因為曾經那些人不知道明天在哪,但是現在人民在許多媒體、教育栽培下追求更多,很多是那些肇事者無法想像的事情,不敢說不知者無罪,但是如何產生共識,以至於凝聚台灣活著在意、不在意的人,都是巨大的工程。

    最後真的很羨慕影片中當年的矮房,經過別人家的窗戶,幾乎不用關的門,盜亦有道的地方人士,鄰里的互相照應,若不經過轉型正義,就必須承認還有共諜在隔壁,還有許多人有病就應該消失,只能說別讓這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親友身上... 別讓傷痕持續淌血。
 

arrow
arrow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