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健康是當我們追求現代經濟進步,預設會消耗的價值,但是這個價值真的只代表兩個字還是包含什麼細節?討論過系統的我們,理解這個兩個字代表很多系像是種必然,但是會橫跨多少層面嗎?我希望討論不只是醫療,走到心理、社交、經濟都提出支撐跟需求因素。

 
在此之前我需要大家再次衡量自己可以閱讀、反思、批判、參考的時間規格,這件事深刻的影響我們討論任何複雜展開細節的空間跟深度,這個觀念影響我覺得應該減少工時,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去理解、吸收、反映、建立群組,或者實踐任何調適自己身心的活動。
 
健康在傳統上面是討論是身心領域,身理在討論內臟功能,但是對血管、筋骨的複雜性就選擇性的減量,但是當我們賣掉肝臟機能後,時常減少休息時間、增加筋骨使用的重複性,造成增加傷害而減少代謝修復的空間,同時這種傷害累積的不可見性,就被視覺輿論社會的忽視。
 
平衡是一個有趣的概念,在免疫、營養攝取、新陳代謝等等人體耐受是有一個範圍,不是說身裡不舒服就是超過這個範圍,但是醫學界粗略估計任何病痛超過一個禮拜持續存在就有機會是某種重症,或者說這個病灶對人體是有很大破壞性到需要醫療系統幫助處理的,希望不管是身理不舒服還是心理不舒服,超量就是要去接受檢查,避免之後傷害修復的醫療代價超越一個門診、用藥的量。
 
睡眠是人體修復的最佳時刻,很多人體生理垃圾代謝運做的重要時刻,但是當沒有垃圾要代謝,或者筋骨過度被固定在悶熱溫暖的床上,會造成血路上的壓力、阻礙,進而造成部分筋骨、內臟營養或代謝的成效不彰,反之起床時覺得沒睡飽也有可能是睡眠姿勢、環境對部分器官、血路、筋骨壓迫,如果做一些伸展動作後可能會有更高品質的休息,或者是能比較提神。
 
營養也是一個看不見的方法,或者說在傳統時間規範下的健康反應效果低,但是每個食材有自己的營養結構,在超複雜營養需求的身體,偏好特定食品就是會特別缺乏其他互補、相異營養的食品,而這些互補、相異食品的缺少攝取也是偏好造成的,或許有些人的案例是生活中有機會全面但不足量的攝取,但也有些人會遇到某些關鍵營養素缺乏到影響身理的可能,之後就面對就是如何接受飲食習慣轉換的問題了。
 
情緒心理造成許多偏好、壓力對身體造成影響,拆解情緒分享在下的淺見,在書上看到罵人固然有壓力,其實讚美也會對聽者造成壓力,因為他們多脫離現實的能力範圍,不是說人無法改變,而是當下就算被建議出更好的方法,也未必有實踐的方法跟覺得安全到一鼓作氣實踐的信心,最後在執行期間瞻前顧後、事倍功半,後來檢討又是一陣壓力輿論,假設甲環境會持續製造壓力,那為了修復情緒、釋放壓力,就需要找到或創造另一個乙環境去轉換焦點,最好可以獲取正面情緒滋養、安心釋放的空間,有人是作手工藝、有人是看恐怖片、說笑話、吃零食等等。
 
那怎樣的輿論不會造成情感壓力、綁架呢?簡單說就是沒有祭品的描述,單純表達自己的狀態,自己想要談什麼?對於這件事情了解多少?感受到的壓力是什麼?怎樣的選擇能創造更進一步的成果?對哪件事情產生情感反應?是否想要回饋?以上不太期待別人給你什麼承諾,也引導別人嘗試進入自己的思維、情感,已至於了解彼此差異後,不會問你為什麼開心?在邏輯上質疑這個情緒存在,然後在對方解釋後覺得沒什麼,就再一次否定、不支持情緒存在的理由。
 
對於別人的期待不如好奇對方可以作到什麼程度,這樣就不會因為自己不了解別人而亂設定目標之後失望,反而因為隨時處於觀察、鼓勵的態度,發現對方更多的可能而驚喜,或者從對方感恩的回饋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每次不是一定要高潮般巔峰的存在,然後擔心以後再也無法重現了怎麼辦,而像是黑森林蛋糕綿密口感中遇到梅果的味覺驚喜,或是食神那道叉燒飯號稱加了洋蔥的神來之筆。
 
社交是人類存在必要學習的技能,因為現代社會是高度分工來建構的有機系統,如果整天排斥社交,那跟別人交換資源的機會就自然較低,在知識、態度上藉由別人提升自己的機會也自然較少,事實上只要自己打扮的有格調、乾淨,大概都可以跟別人攀談,雖然取得聯繫資料、內容深度跟好感經驗要看現實條件跟技術,但是如果困難的事情總是出現在人的生命當中,那你不去刻意添加麻煩,那社交的壓力在別人遇到的困境面前可能不值一提,甚至別人藉由你的觀點、轉換看法,進而降低壓力的感受、取得突破的可能或技術,就算不要那麼功利,讓對方笑了,他的壓力就會減少幾分了。
 
數字是這個世界通用的語言,被用來量化衡量所有事物、服務,或統計某些範圍內特定行為的累計狀況,最後在利益最大化原則下,有一塊特別在討論貨幣流動、管制的學科叫做經濟,在前篇有提到過,這裡特別來討論什麼是健康的個人經濟?事實上我也不清楚,但是我想歸納活三十年來的經驗,首先不要隨便當月光族,如果真的光吃飯、房租、交通成本就把收入花完,那記得在選舉期間投票給承諾要改變的候選人,然後等待政策優待,不然就是去認識人,尋找其他收入的機會,如果是有月結餘卻常用在買奢侈品而月光的人,這個是被行銷廣告成功催眠,只要廣告不斷打、雜誌一直出,你就要一直買嗎?存錢去買減少意外成本的保險,或是去投資股票、基金,在沒有持有期限上儲存累積資產,就增加了額外收入,不然起碼拿去買運動課程、健康管理服務調理好自己的健康資本、外形資產,這也是在薪資、行銷談判上很重要的因素。
 
我相信最健康的人不會是最有錢的人,但是有足夠的錢與時間去經營自己的事業跟生活,讓身體血路順暢、營養充足,讓心理壓力管理、情緒表達、人際關係穩定,甚至有能力追求那個需要幾十年去奮鬥的目標,去解決一個國際級的問題,去讓身邊的人都有能力微笑,不會被陌生人隨意的批判給打壓,而有能力去設取養分持續成長,剃除雜質自然代謝。
arrow
arrow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