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稍微看過許多人對電影的評論,都在對演員、導演、劇情做討論,但是前者那些有跟台灣、你的公司、你的人生規畫有關係?
因為前一段工作瞭解到台灣面臨人口高齡化的附帶效應,就是出生率減少、退休人口比率提高,再來看這部電影出現到底有何關係呢?我相信因為戰後嬰兒潮步入退休年紀,所以這部片是在國外重要的引導,依據在資本主義底下的某種機制,或是公司依據人口變化提出的利基議題(屁話不多說了)。
我想把時間放在戰後嬰兒潮的身上,從電話的時代隨著網路的時代成長,他們享受到不扎實的經濟榮景,就是高起薪、穩定升遷調薪的年代,甚至公司願意基於信任把新進員工當成人才培育,不管是否大學畢業,讓人隨著年資增長,知識存底一併提升,就連跳槽、換行相對輕鬆,基於縮短時間成本的相關概念,或許是被泡麵影響,三分鐘上手成為他們對後輩的要求,當泡麵糊掉、泡泡破掉,順著大家共體時艱的概念裁撤、減薪與無薪假,試問是誰毀掉一個公司不能待到退休的傳統?現在在這個環境下的主角終於退休了,有多少當過主管的願意持續學習、付出?甚至接受低的薪資去重回職場填充生活的空洞?

再來這個架子更造成後輩對於同時期自己的選擇成本更高,構成這成本的有:衡量機會成本的資訊管道減少、依據行動受到的負面攻擊更大,尤其同輩兄弟姊妹只有一兩個的時候,被七八位叔伯阿姨叮嚀,根本是上戰場啊!在經濟層面掌握生產工具、資金的人都是他們,因為某些無良的同輩,連帶提高戒心面對後輩用心製作的產品百般檢視,有多少產品可以在叔伯的低價品中殺出重圍呢?
本人從幾年前看到國外新聞說養老院的長輩陪伴幼稚園的孩子,甚感窩心,因為重新塑造不同生命位置的連結,在計畫上才能完整,在心靈上才能健全,是我的信仰,在其中也發現不論是退休或是養老階段,殺害長輩的原因永遠是相信他沒有用了、是累贅了、不付出了、成標本了,會發現家長在公嬤輩面前跟照片面前做一樣的事情、說一樣的話時...就不怪老人與死亡無縫接軌了。

聽說台灣有個青銀什麼會的邀請長輩與青年一同創業,依據本人認真的性格去查詢谷歌發現他們家首頁沒做好,活動資訊不公開或緩慢甚至停滯,可能創辦人過於繁忙在高層社會不清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