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呼叫怪物是一部說單親英國中學生,面對最親密的母親因為絕症逐漸消弱,在最後一天之前大腦裡面的思辨,在後悔與憤怒中呼喚傳說的怪物。

mother&monster兩個相近的英文字,是這部電影的重點角色,因為母親是主角缺乏社交生活後,感覺在家裏最重要的支持,在疾病的宣判下最後支柱的倒數,到底是誰可以幫主角重新接受社會其他的幫助?

在這份危機感下面,主角每天晚上都做惡夢,在最關鍵的時刻後醒來,之後感覺更抓住這份危機感,在語言中對母親表達更多眷戀,也只想聽到母親說一切會好起來的...

在電影開始的這幾天,每當12:07一到,就會有一個巨大的怪物出現,怪物跟他協議說給他三個故事,交換主角要回應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曲折離奇,也都完整透徹,所以回到那個每到關鍵時候就醒來的惡夢,怎麼說出來回報呢?

這劇情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關鍵思維,可能可以套用在一些心理學理論,最重要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口語中“標籤”,聯想到的理論:基模理論及其相關的古典制約、第一印象、月暈效應、心裡防禦,從中看到行銷、社會層面影響。

基模理論:在沒有腦神經科學的年代會這樣說:你學到的、知道的都是基模,腦神經科學會這樣說:每個知覺、知識對大腦都是一塊腦神經組織結構,造成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處理方式、後天能力表現,小結是我們會做的事,是因為之前學過、被訓練過。

當電影最後翻開一本母親之前畫的童書繪本時,讓怪物的存在感覺不只是一種意外,而是已經在兒時就安排好的逃生設備,通往母親期盼的健康人生。

另外當基模確定後,我們發現交互之間有三種關係:包含(延伸)、秩序(分辨)、抽象(連結)等特性,理論上這些都可以用在生活各個角落,但是我們沒有這麼作,原因是台灣養育文化並不考慮這些,在一輩又一輩重複出現的古典制約下延續這樣的文化。

記得12:07嗎?誰會出現?會有什麼風景變化?你被設定了那些1207呢?重複播放的新聞?廣告?麥當勞都是誰?黃綠X?現在的金剛戰士那首歌等等,一切在已經經過的童年記憶,影響現在擁有更多收入的自己。

台灣文化、媒體文化、家庭文化會是每個台灣人價值觀最重要的來源,讓我們學會一些社會共識的互動方式,未必是人天生的能力與訓練技巧,就像如果我們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表列,那遇到一個人就會直接套用那套列表來檢核對方價值,而不是設定檢查項目、觀察時間去評估、記憶、理解。

在第一個故事中睿智的國王與仁慈的皇后一出來,就證明那個王國從此幸福快樂?忽略那些必然的悲歡離合就已經夠白癡了,沒想到編劇竟然在後段更挑戰我們的智商程度,美麗的年輕女巫當上繼任王后是必然的壞人?

在此非常懷疑第一印象是否可以創造利益多於錯失良機,當然在搜尋機會的階段、工作,絕對是種損失、失職,更可能做出殘缺基礎下的重大決定,以蒙受巨大的損失,從錯怪人到喪失團隊士氣,到各種多餘後續的彌補行動,都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一個人面對責任重大到時間不夠的工作、身份下,這是必要的時間加速、大腦舒壓技巧,當社會關係上有地位、技術、資源優勢時,責任不再是自己去找人加入,反而讓後進吸引前輩、重要人物的意圖,是在蒐集夢想、目標需求的任務必然行動,但是吸引對方不等於要同時認同對方的所有行為、價值、社交關係。

每個人、事、物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信仰,在第二個故事中牧師家庭還沒有問題時,覺得自己可以基於信仰做任何事情,包含去否定對方的努力,最後在疾病的親人身後低下頭,甚至連家都被毀掉了,光鮮亮麗的牧師宣講這別人人格缺陷的問題,那品格不佳的專家卻是千錘百鍊。

就說到月暈效應是說人遇到美好的事物,容易想像他的其他部分也一樣美好,進而信任、順從、寬待對方,但事實是能力、知識、品行未必符合這種社會標籤的其他條件,所以這些標籤真的應該存在嗎?自己身上有那些標籤呢?

在第三個故事中主角被別人稱為隱形人,被貼上這樣的一個標籤,長期下來會社交需求飢渴,同時缺少正向行為的社會支持與引導,不意外決定與在現實中奮力一搏,使出所有力氣去拆毀建構自己身上標籤的行為、對象,創造嶄新的自我態度。

其實這時候信仰第一印象的人,習慣那種速解的思維模式,當這個模式遇見瑕疵的時候,另一個文化脈絡的速解就是基於心理防禦的暴力,只要毀掉這個瑕疵的存在,自己就可以回到用少少資源就小確幸的生活,直到那一天發現瑕疵無法毀滅,這時候開始抽取機會與命運,更正是逃避或改變自己,關鍵是這個瑕疵佔有多少的社會資源、是否可逆轉?

回到主角的惡夢,母親身懷不可逆轉的絕症末期,看著她難過又要安慰自己,主角真的只希望母親完美的在他身邊嗎?難道沒有一個念頭決定讓母親走向下一個旅程嗎?難道除了母親真的沒有其他社會支柱嗎?別誤會我不是說誰可以馬上轉換情緒,但是有多少機會討論情緒的轉換、自己的特性與其他責任?

更多關鍵字出現在我腦袋,像是:自己、當下、放下,我們都害怕未知的未來,但是我們通常不清楚身邊的狀況,造成心猿意馬隨時抱著對其他事情的恐懼在每一秒,活在當下不只是說要專心,更是基於假如明天自己不存在,眼前的人不會再見到的狀況下,處理眼前親友的問題重於不再眼前的人,讓每個時間都不後悔,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每個人遇見改變都會有情緒反應,只有自己有責任與能力找出讓自己更健康的方式,不是說每個看不見的肇事者都不重要,生死離別、恩怨情仇都是生命重要的關卡,只是可能可以用更健康與對其他活著的人更關心與負責的方式度過。

所以你願意呼叫心中的怪物,成為自己幫助自己在意的人,忽略其他人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了嗎?之後所有自我介紹、服務說明都要自己負責了,放心只要你幫助到別人越多,就越容易被別人幫助,贏得社群的信任,就不會有人有權利隨意指責你了。

圖片來源
http://www.beautimode.com/upload/event/beab078494dcfcf7804ac322f632613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