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政治是眾人參與決定資源分配的過程,所有參與者的一言一形都是意見,會對結果方案產生影響,每次的影響未必是如轉危為安,可能是樂極生悲的過程,帽客將目前看到的狀況作分享。

在過程中組成的角色有:參選候選人、投票的選舉人、選舉籌辦單位、媒體傳播、名嘴、政治學者、政黨、政府等等。

首先目前台灣政治系統從選舉人的角度來看是,希望藉由不同人員組成政府,來改變行政環境,以至於基於行政為基礎一般商業可以運轉順暢,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候選人可以在你眼前蹦蹦跳跳,但是有一些候選人則不可能出現,直到公辦辯論、政見發表會才驚鴻一撇,這是因為那些人的行銷資源比較多,不管從財團、政黨、媒體關係、鄉民相挺等等,到底怎麼找出對台灣當下最有利的候選人呢?

從目前台灣半數被黨國教育的前輩,那時候白色恐怖後斷斷續續很多被消失、被烈士的案例,外加經濟起飛不用高學歷就可以開公司當老闆賺錢,造成對政治的膚淺到只有清廉、正直、政黨背景這幾個象度去看待候選人,問題是以上哪一個可以保證未來候選人會作對台灣有利的事情?能保證可以完整的推動改革是讓台灣生活、名聲過得更好的?

候選人面對著政黨、投票的選舉人、選舉籌辦單位、媒體朋友的各種意見左右,到底什麼是候選人要做的事情呢?依循傳統到處握手,表達出一種溫度?然後不用管到底自己上任後要做什麼事情?因為反正做了沒人看、握手時也不知道能提什麼,但是這真的符合台灣追求民主的價值嗎?還是在追求一種明星獨裁?

當候選人開始論述自己的政見,會遇到兩個陷阱,一個是別人說過的事情、符號、標籤到底可不可以用?另一個是澄清與道歉到底有沒有用?從2018高雄選戰與論來看,跟風使用別人說出來的問題、現象、標籤,是一種莫名無腦、屈服的狀況,問題不是問題的存在,而是感受到問題被深深困擾的到底誰要伸出援手?另一個來看道歉、澄清是完全沒用的,哪怕在現代的數位科技,但是在多數在工作忙碌著的人,只要接受到負面資訊大概就是會持續兩三個月以上跟著了,要洗根本洗不掉,每一次提及更會不斷的更新、復甦那個負面記憶。

政黨好像是要鐵板一塊、統一指揮、分進合擊,但是事實是只要幾個人在一起就會有權力、利益分配的問題,更不用說專業的文科訓練不能替代理科的專業,面對法律、政治科系的背景真的顧好人的情緒、面子之後國家就可以順利運作了嗎?全部都靠簡單的統計數據對下屬說為什麼比之前還要爛,給我去想辦法改善,最好還不要亂加預算,或者說不要動到長官自肥的預算為前提,然後把所有理工訓練出來的資深員工當成可替換工具、零件到處指喚。

只要存在就是當下社會有一定的需要、供給夠成循環中的一個穩定環節,哪怕是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穩定存在的,農業許多品種更迭、技術變換,工業產品螺絲也不斷在材料跟製程上面演進,商業在金流上多出了第三方支付、在行銷上多了網路電商通路,更不用說從室內電話、BBcall、無線電話、智慧型手機到現在,為什麼政黨可以屹立不搖?

政黨運作方是絕對需要面對當代資訊科技、人民學識不斷更迭起伏的改變,但是不同的起點、組成決定轉身的代價跟速度,人活著只要呼吸就會消耗營養、熱量,不用說轉身走路,如果一個人都是如此,那一群人建立的政黨、運作習慣的運作跟改變都有成本與效果,作為有競爭意識的組織勢必會衡量延續舊習的投報與看到成本不知成效的改革,說到這裡其實是多數不知道商學研究所對變革管理的研究累積,就怕誇大其辭跟煽動狂熱。

政府隨著過去所有政治團體、事件累積的紀錄、規範、條約而建立,累積許多資深工作人員,在時代演進與專業分工下產生層級分權的組織架構,但是到現代許多專案、政策會被這個分權架構給切分到虛無,需要從外不選舉上任的人帶入專案小組的制度去運作,越能橫向管理的組織越能在資訊爆炸時代站穩腳步。

脫離這些團體的利弊追逐,回到個人的層次,當我們擁有公民身分後應該有什麼觀念呢?不要隨便背上述團體影響,更要成為上述團體的影響者、決策者、主人,不是說每天都要對他們頤指氣使,而是對做好的事情讚美、做壞的事情批判跟建議,自己有責任去理解那些建議到底作的到做不到,不要最後那些建議成為那些組織的負擔,也無異於他們對社會的傷害、拖延、滯緩行為。

看著植物常年綠葉長青,卻有一些在秋冬枯紅,直到春天的新綠冒芽,更有許多在自己的時節綻放繽紛的花蕊,回頭看人不是要長年特立獨行,而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高聲疾呼,憑著自己的經驗、作法、領導為全體社會創造前所未見的榮景。

arrow
arrow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