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世間有許多名詞、形容詞、包裝、解釋去表達狀態、現況,但是在華語文化裡面最後都淪為負面表述,到底是發生什麼問題呢?好像我們收到一個箱子在手上,另一之手可以丟許多遇到的物品、資源進去像是下圖,只是輸入跟輸出絕對不一樣,但是再拿出來可能變成另外的樣子,甚至在我們價值觀去分析,覺得輸出物價值低於我們付出的輸入物,但是還繼續、重複做一樣的事情?在數位邏輯、系統控制等學科有相關的分析,讓我們一起來看歷史前人告訴我們什麼。

 
首先讓我們定義什麼是系統,維基說"泛指由一群有關聯的個體組成,根據某種規則運作,能完成個別元件不能單獨完成的工作的群體。",就是不管這個箱子裡面會有什麼改變、調整,以至於完成某種工作、產物、規矩,不管裡面有沒有箱子裡面的箱子,這個箱子都是系統。
 
哪怕丟進去跟拿出來的東西都一樣,這也是一個系統,這時候突然腦筋急轉彎一下,來討論影響量子力學的假說,如果我放一隻貓跟一個炸彈進去箱子,在我取得輸出前,怎麼判斷貓還活著?如果不能判斷,那貓咪的狀態是什麼?不死不活?半死不活?半死半活?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期待的結果不是貓咪的狀態,而是重新在退後一步再用一個箱子,丟進這個問題並且說給讀者知道,然後產出讀者的討論,也續讀者會接續裡面的箱子,好奇箱子是否隔音、幾時放進貓咪的、貓咪沒吃飯可以活多久、炸彈是否有定時器等等更多輸入資訊來,產出自己覺得合理的結果,我則把近一步的詢問做為衡量這個問題討論的熱烈、成效的指標,最後產出我自己的結論。
 
最後這個結論橫跨動物生理學、電路學、電子學、營養學等層面,所以回過頭來討論跨多領域的學問,可以稱之為系統科學,像是全球暖化,就要討論大氣科學、工程倫理、產業經濟、動物生理學、植物學、政治學、人類學等等是要退一步一起建立系統科學性的解決/討論結果。
 
另外這不是一個人、一門科學可以解決的問題,在經濟學上面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結構問題",我們可以從利益關係人、相關領域、文化判斷難易度等衡量結構問題解決方案的時間長度、資源量級,甚至尋找之前在世界的角落是否有相似的問題現象,經過什麼樣子的解決方法、成效如何,再來做決定。
 
加入回授/回饋做為參考/輸入,必須先理解輸入輸出的都是定量的資訊、資源,不能被時間改變,這時間點要丟500元進去,明天就不能說昨天那時候丟了1000元,再來參考的存在是這個系統有做過一次處理後的結果,所以第一次遇到時不用考慮回授資訊,你也不可能得到天啟,說明明沒有發生過的上一次怎樣,轉頭一看世間問題總是有局限性,脫離不了幾個關鍵衡量學門,像是道德、經濟、物理、生物等,當然對問題相似越低,還要扯進來是表達隊友的知識也具有局限性。
 
但是輸出的結果可能常常讓人跌破眼鏡,因為人的眼睛看到的資訊有局限,同時眼鏡偏光的光學現象更是侷限了視線的可能,以至於結構問題勾動超過已知資訊的範圍,造成眼鏡產業的巨大利基,更說明過去的知識範疇未必適合現在、未來的結構問題,期許各位讀者有心力去運用更多知識學科做判斷基礎。為什麼說要有心力呢?因為他真的有限,同樣有限的還有時間、已知當下可以調動的資源,讓我們選擇在結構問題中選取最大個人利益或是群眾利益。
 
那我遇到所有結構問題都要費盡心力去廣泛閱讀才能做結論、提議嗎?每個大問題如同前述,必然是由許多小問題組成的,哪怕是一個釘子都可以影響一個中古戰爭的結果(有興趣自己蒐尋),所以解決、表達自己可以處理的問題會幫助結構問題處理小組匯聚解決方案的效率,像是聽到問題、現況的個人情緒反應、學識背景的專業判斷分析、推估身邊人的情緒反應,都是個人可以紓解問題描述空白的問題。
 
更近一步是否願意蒐集身邊人的情緒反應、經濟資源,或是幫忙解釋小組決議的處理方式都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因為你可以在身邊的人出現很多次,反之小組委託的人員只能一對多的少數出現,到底誰能在身邊人模糊、喪氣、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呢?這是許多人道德觀、政治判斷、領導力、身教言教下的群眾文化,成為文化判斷難易的主軸因素,這個結果是政治學的部分內容,但是前題卻是經濟學討論的東西,接下來會對這兩個學科一樣的說明 
arrow
arrow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