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政府的觀念在中華文化中是必須要全面管理各地物資,但是隨著人口的成長、產業的多樣化不斷增加,同時管理的成本跟門檻不斷增加,所以用過去政府的成效是無法再現的,可是有些流程的運作系統是能超越時間的規則,雖然這些系統多半被兩黨給玩壞了。

 
不管政府是否玩壞,未來還是有許多要發生的事,隨著不同的運作方式會有不同的時間條件、物資條件,但是相信多半民眾都會希望政府是更有效率的,但是高效率在數學上會有一個誤區,就是一百萬預算做三年有五百萬效果跟一億預算五年有要有多少效果才能跟前者一樣?然後隨著預算案越來越多效果調查要多長的時間、怎樣的成效可以過關,同時又不浪費太多資源在檢討這件短時間沒有回報的事情?雖然資料可能在未來的三年以上的預算案能得到超值得參考價值。
 
政府不是只有各種實體建設案件,還有許多管制的法規,不管是正面表列、負面表列、各種權責、利害關係評估與執行能力等等,都有許多問題是我們政府用過去的知識處理未來的事情,像是用2、30年前幣值的罰責去懲罰同樣的罪刑,以至於犯罪的警告越來越低;像是用過去的專家學者去制定根本沒有被學術研究過的社會現象用的法律規範等等,而且過去的獨裁政府遺毒真的還在民間流傳,很都時候沒有被政策、法律干擾到生活,都不會想要花些心思關心,更難推出是經過全部利害關係人都有參與的法案,更不用說找到利害關係人做法案影響的調查,但是這不代表沒有必要或不能調查,而且隨著調查跟徵詢意見被越多人知道,越容易讓民眾感受到民主的尊重跟實踐,也更容易讓民眾感受到民主的責任跟專業,希望有機會能幫助政府做相關的事情,未必是有某種政府內部身分,而是經過政黨、公民團體、社運團體等形式運作。
 
另外政府面對新創產業、中小企業、國際企業的整體策略是什麼?有沒有提高新創企業生存率、中小企業的資本額、國際企業的社會責任等等,同時還有社會企業、NPO等等企業形態的產生,是分攤多少社會問題的管理成本出去?另外政府能怎樣幫忙產業的轉型,尤其在許多高勞力高工時的工作下,許多勞工都不相信自己有學習新技術的時間跟能力,有能怎樣的幫助產業轉型呢?還是假設那些勞工都有足夠的經濟學知識去儲備轉換工作時間內的各種開銷成本?在無法確定就職日期的狀況下還有足夠生活的存款?而且勞保未來的收支逆差條件下,要嘛讓現在支付者有更高的支付條件,而且要高於新生兒出生數的衰減速度,要嘛讓近年的支取者減少支取的狀況,同時考慮未來國民壽命的延長速度,如此條件下還要確認國際局勢下台灣的產業定位是無可取代的,如果沒有獲得各方的資訊建議,很容易像是某種剛愎自用的人閉門造車後開門發現滿街的車,但是過去政府體制如果真的面對到這個量級的資訊,大概也快要報廢了,所以該怎麼辦呢?而如果放手讓各方高手、利益關係人協調出共識在獎懲補償方案跟預計目標等等執行框架後運作,遠比等某中央單位批准後用根本不夠的人力去管理有效多了,哪怕不用每天做查核工作,民間的查核能力也高於中央單位,但是如果中央快不過別人,那高時間的記錄儲存工作就是最好的定位,如果要找到是否有重複開發、未曾開發、開發經過等資料就只能找中央單位,至此找到彼此互補的組合方式。
 
如果根據都市傳說未來發生國際戰爭後,不在有政府的組織稱呼,確還能實際統整整個國際間的各種資源,隨著人工智慧的替代高度勞力密集低技術密集的工作狀態下,剩下低勞力密集、高技術密集的工作,現在的民眾如何產生出承接的能力?或者說現代的學生與未來的產業型態如何創造出相似的工作環境呢?
 
以上所有討論都懶惰的沒有掛勾數據,而我也沒有時間去找數據佐證,只想趕快把相關的邏輯搬出腦帶,讓我可以快點找到餬口的工作。希望有心的人可以就一個章節、問號去找尋資料來辨證,幣勁帶著問號入睡,總是有點不舒服的。
arrow
arrow

    帽客聖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